文峰塔[江蘇省楊州市]

文峰塔[江蘇省楊州市]

文峰塔位於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建於明朝萬曆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

簡介

揚州文峰塔揚州文峰塔

揚州文峰塔:身處斷壁殘垣間

揚州文峰塔揚州文峰塔

揚州文峰塔就矗立在古運河邊,無論是從南京進入揚州還是鎮江經過瓜州沿著古運河進入揚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座文峰塔。有人說,那些歸鄉心切的揚州人在看到文峰塔後才感到自己回到了故鄉。
文峰塔建造於明萬曆10年(1582年),塔身為磚木結構,平面則呈八角形,共七層。在清康熙7年(1668年)的大地震中塔頂遭到損壞,第二年再次修建。文峰塔塔先後經歷過四次大修。
文峰塔的周圍原來叫做三灣子,是隋唐時期由古運河到長江的必經之地。據說鑒真好幾次渡海都是從這裡出發的。
三灣子現在名叫文峰路,揚農集團高大的發電機組就矗立在文峰塔對面。古今文明形成鮮明對照。文峰塔附近是一片年代久遠民房,高低錯落中露出拆了一半的民房,斷壁殘垣與寶塔不甚協調。
由於資金的問題,文峰塔一帶的拆遷已經停滯,只剩寶塔刺向青天鍔未殘。已經停止運作的拆遷指揮部里住著淮安人小張一家人和他的幾個親戚。他們幾家湊了二十萬元,買下了這幾套本該要拆的房子。

詳細介紹

文峰塔位於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建於明朝萬曆10年,相傳是為鎮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
文峰寺位於揚州南郊古運河畔,始建於明朝萬曆十年(1582),由僧人鎮存募化,知府虞德曄建浮屠,邵御史題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兵部尚書王世貞作記。清康熙七年(1668)夏六月地震,塔尖墜地,第二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鹹豐三年寺毀於兵火,由萬壽寺住持寂山等募資復建。文峰塔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如孤峰聳誘,矗入雲宵,足可鎮江淮之水,收吳楚之勝。唐鑒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均由次入長江。清康熙、乾隆幾次南巡,都曾由此經過。歷史淵源,雖動難不斷,然古塔尚存。彎彎河運流水,悠悠行舟競發,巍巍寶塔倒影,幽幽靜謐寺宇。古往今來,文峰寺成為揚州塔、寺、園合一的特色景點。
時值開闢古運河遊覽線之際,市政府高明之策,將文峰寺歸還佛教並開始修繕,使沉睡多年的古寺重輝,再現運河勝景,占地40多畝。然而,整個寺院修建工程浩大,除將修葺文峰塔外,還將復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寮房等,耗資之巨大,需幾度春秋,乃吾等僧人深感任重道遠,力薄難支。修繕塔廟,十方共享,一份奉獻,萬事庇蔭,佛祖云:“賢人喜布施,天人暗讚揚。舍一得萬報,後福不可量。”欣逢盛事,國富民強,群擎易舉,眾志成誠。祈求海內外高僧大德,四眾弟子,善男信女,社會各界,發慈悲心,償菩薩願,慷慨樂助,廣種福田,共襄義舉,同結勝緣。凡見聞喜者,應得菩薩之報,則芳名與蓮台齊壽,惠澤與日月同輝。是亦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之道也,功德無量矣!凡捐資人民幣伍佰以上者,勒碑刻名以頌功德。文峰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面,塔基為石徹須彌庭,塔身磚建,每層有木構塔檐和平座欄桿,塔平面內方外八角,開四門,內壁上下交錯,重疊成八角形,到第一層,內外壁統一為八角形,底層塔檐伸展尤寬,塔底層柱上有精美的雕刻,與典麗的彩繪,塔剎又短又細。塔內尚存長形石碑一塊,刻有“文峰禪寺”四個大字及九行小字。
登上塔頂眺望,可盡覽古運河及揚州市區風光,文峰塔是水陸交通進出揚州的標誌。 “寶塔有灣灣有塔,瓊花無觀觀無花”,這寶塔即為文峰寶塔,唐代揚州地圖中,長江與揚州近在咫尺,為了減少長江對揚州的直接衝激,前人將長江和揚州相連處的運河故意鑿成“之”字形,洶湧澎湃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緩衝,進揚州城時便如被訓服的野馬,增加了溫柔敦厚之氣。就在運河的轉彎處的東岸,塔高聳而立,成為進出揚州所見的標塔,高塔“送夕陽,迎素月”,夜幕降臨時,高處點燃燈火,為南來北往船隻導航,“送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